雪峰山隧道的贯通,标志着上瑞高速公路邵怀段的建设搬掉了最大的一只拦路虎,同时也标志着邵阳交通的突围战略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对优化邵阳交通路网结构,加快邵阳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雪峰山隧道贯通庆典仪式上,市长黄天锡这样充满激情地说。
交通是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经济要素的巨大承载力和辐射力不可估量。作为湘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邵阳交通也曾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创造过辉煌与繁华。从邵阳出发,“河道交错,舟楫往来,通江达海;驿路纵横,上通云贵,下接长衡。”宝庆古城因此也成为湘中重镇,四方通衢。
然而,数百年过去,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经济转型期的来临,我们曾经引以为骄傲的交通优势早已风光不再。水路交通几近停滞,公路交通里程短、等级低,铁路更是一条“盲肠”,延伸到邵阳便嘎然而止……
交通条件的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后数十年,我市经济从全省排位“长衡株潭邵”中的第五位,急剧下落到14个市州的最末几位。
面对困境,唯有迎难而上,后发赶超。实施交通突围战略、“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很快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更成为全市上下的实际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按照“建设邵阳大交通,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战略决策,我市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交通建设热潮,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交通部门支持、加大市本级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十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倍多,实现了交通建设投入、基础设施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邵怀高速、竹城公路正在紧张建设,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目前,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骨架,以省道、县乡公路为支线,以市区为中心,出口畅通、辐射城乡、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正在形成。而且随着雪峰山隧道的贯通、邵怀高速公路即将通车,我市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被打开,长期制约邵阳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突破。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到2006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005公里,其中国道366公里、省道849公里、县道2678公里、乡道3611公里;公路的通行能力有了质的提升,等级公路达42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公里、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570公里、三级公路793公里、四级公路2822公里,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上升到53%。铁路横贯南北,也不再是“断肠路”。随着交通建设的加快,运输经济空前繁荣。到2005年底,全市有道路客货运输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户26274户、从业人员62724人。有国家二级道路客运资质企业1家、三级客运资质企业3家。有营运客车4883辆,开通客运班线1334条,其中跨省班线379条。从邵阳出发,可以直通全国14个省市。
尤其是“十五”后三年,最能体现一个地区交通发展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三年投入资金7.8亿元,改造通乡公路913公里,修建通村公路157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交通建设对于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拉动效益。市交通局长禹志加对“十一五”交通建设规划描绘出一副宏伟的蓝图: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投资150亿元以上,建成邵怀、邵永、邵梅、邵衡四段高速公路,打通我市通往周边地市的南北、东西大通道,形成邵阳大交通格局;新改建国省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682公里;改造主要县乡公路515公里;完成农村通畅工程10956公里,实现80%即2768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新改建客货运站场159个。从而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连接线、市到各县市区二级以上公路相连、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建成畅通高效的“三横六纵一连”主骨架路网,实现各县市一小时内上高速、两小时到市区的目标。彻底突破交通“瓶颈”,将邵阳打造成全国交通枢纽城市。
风雷激荡雄图起。从一个交通闭塞的落后城市到全国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曾期待了多少代、多少年,如今,它即将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我们深信,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我市交通突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连通四海、路接八方的新邵阳将很快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邵阳出发,是一条条宽广的康庄大道!
从邵阳出发,我们的明天将更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