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加工贸易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通常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类。在货物贸易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主要形式。加工贸易是指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进口料件,经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显著特点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对本国资源不掠夺,对本国市场不构成威胁;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营运效率;比较容易规避贸易磨擦和纷争;迅速扩大当地制造业规模,有利于较快地提升制造业水平。抢抓这次重大战略机遇,找准邵阳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对接点,壮大我市制造业规模,促进我市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战略意义。邵阳加工贸易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 2005年加贸进出口完成仅123万美元。2007年加贸进出口完成4721万美元,同比增长38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7.5%,其中加贸出口3485万美元,同比增长399%;加贸进口1236万美元,同比增长362%。加贸出口在全省排第三,仅次于长沙和株洲。目前,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已发展到18家,占有出口实绩企业的32%。我市加工贸易依托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基础和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准确把握邵阳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一是政策调整机遇。2007年7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44号公告,给东部地区从事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塑料制品等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移的产业产值达14000亿元。湖南已成为继江西、广西之后的第三大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选择地。二是产业基础较好。邵阳虽然外向型经济总量不大,但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如:食品加工、打火机、小五金、箱包、牛仔裤等,有些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加工或出口基地,传统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链逐步形成,为承接沿海相关行业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三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常年剩余劳动力150万人以上。在现有劳动力中,70%以上都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这些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工业园区承接平台初具规模。以“一线”—邵阳大道,“两岸”—资江和邵水两岸,“三园”—宝庆科技工业园、大坪工业园、紫薇博览园,“四区”—佘湖山生态新城区、火车站站前区、江北经济开发区、大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这批园区大多分布于上瑞高速公路沿线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在优惠政策、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开发进度等方面已进行科学统筹规划,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对接平台。五是“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辐射效应。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准建设,吸引了国内国际众多投资商的亲睐,邵阳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小时经济辐射圈范围内,试验区的建设发展必将带动邵阳相关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
不利因素:一是地域制约因素。邵阳地处湘中偏西南,与东部上海口岸相距1360公里,与南部广东口岸相距792公里,货物进出口境内运输时间长、费用高。如果我们在劳动力、水、电、地、税费等方面提供的优惠不能弥补物流成本增加的缺口,力度再大、措施再硬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二是产业配套制约因素。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邵阳市出口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生产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产业地域特色浓厚,封闭性强,对沿海内移的新型产业缺乏包容性和对接性,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还达不到10%。三是软硬环境制约因素。软环境过硬的问题仍然突出,思想观念方面:有些领导出于地方财政收入考虑,对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积极性不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加工贸易项目缺乏热情;部分企业认为做加工贸易,从原材料进口到成品出口全过程要接受海关监管,需向多个部门办手续,有畏难心理,不如做一般贸易或接单子收加工费简单省事。政府和企业对发展加工贸易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二是硬环境较软的问题比较普遍。虽然各市县区都兴建了一批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但在“七通一平”、周边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还很不完善。目前,周边江西、湖北等地的部分工业园区甚至可以对沿海产业转移项目无偿提供土地、厂房的优惠,项目落户即可投入生产,真正实现了“筑巢引凤”。我们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我市没有海关、商检办事处,外贸企业报关、报检极为不便,隐形营商成本增加。这也是造成许多外商投资考察后打道回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尽快建立起规格高、环节少、协调顺、驾驭指挥有力的领导体系。为抢占先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用改革和发展的气魄来统领一切,建立起能顺畅驾驭统领商务、国土、建设、工商、税务、规划、园区建设等部门工作的领导体系,打破以往一般性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规,建立起高效的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工作体系,确保市委、市政府的每一项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2、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尽快创造承接产业的环境条件。我们要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着力优化园区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首先,要重点抓好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引导规范产业承接。市里要明确市内三区和邵东、新邵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其中重点又要摆在宝庆科技工业园和邵东经济开发区,定位要高,规划要始终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理念。宝庆科技工业园要突出以工业化和高新技术为主,邵东经济开发区要突出以加工贸易发展为主。对园区的发展要尽快定位,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其次,要尽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实行真正的封闭式管理,为入园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把园区打造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有充分自主权的“小天地”。再次,力争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和加工链条,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园区,使园区成为加工贸易的主阵地。
3、出台配套政策,强化政策执行力。省里和兄弟市州都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扶持加工贸易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从土地使用、财政资金支持、政府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做了规定。我建议市本级要尽快出台《关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和宝庆科技工业园开发及承接企业入园的配套政策,三区政府和邵东、新邵也要出台政策,并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凡承诺的就要兑现,凡是给政策措施执行设阻力的人和事要重点查处,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曝光,确保形成政策执行的强大推动力。
4、进一步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抓好园区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仍然是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可轻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更需要招商引资的有力支撑。为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投入力度,除了开展常规性招商工作外,还需进一步重视点对点招商、园区专题招商和派员长驻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招商,通过多渠道开展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从而提高邵阳城市在沿海产业转移企业中的知名度,成为他们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落实的前提下,下半年要重点抓好广州工业园区和旅游项目专题招商洽谈会。
5、扶持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是加工贸易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市必须把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性举措抓紧抓好。当前,我市机电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配套企业,产业发展前景较好;桔子罐头加工等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小五金、皮具等产业基础雄厚,无论是原材料市场还是产品销售市场都颇具规模,为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可以配套的产业基础。上述几大产业都是我市发展加工贸易的重点领域,我们要围绕上述企业的上、下游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带动性强、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的龙头项目,加快产品配套和产业聚集,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6、强化部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和管理合力。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加工贸易协调会议,组织企业与商务、海关、边检、税务、外管、银行等相关部门座谈,及时研究和解决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海关、商检对邵阳加贸工作的重视,力争在邵设立海关、商检办事处,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和监管模式改革。三是着力改善口岸物流环境。通关效率与货物集散能力是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的物流基地,营造高效的物流环境,为企业便捷通关、快速通关创造良好的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