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足音,位于湘中腹地的新邵,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走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程。今天的新邵,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工业厂房星罗棋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39.4亿元,比1978年增长5.95倍,年均增长6.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比1978年增长451.5倍,年均增长23.47%;完成财政总收入2.2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77倍,年均增长10.64%。节节攀升的数字,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见证了新邵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基础设施:开辟新天地 新邵紧临邵阳,过去由于道路不畅,咫尺也是天涯。新邵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唱,大力促进交通路网、农田水利、能源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宽80米的白云大道建成通车,极大地拉近了新邵与邵阳的距离。现在从新邵县城出发,到邵阳市区仅有10分钟车程。而与此同时,新邵近几年城乡道路建设日新月异。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全县共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6.32亿元,新改建通乡油路75.3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15公里,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096公里,全县乡镇和建制村的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9.7%。湘黔铁路、320国道、207国道、217省道和即将动工建设的衡邵高速、二广高速、娄新高速,则在新邵境内形成了对接湖南、辐射全国的大交通格局。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该县近年来投入资金累计达2.7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建设5.6万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5平方公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0.66万亩。能源电力建设方面,总投资18亿元、总装机17.7万千瓦的筱溪、晒谷滩两座电站已建成投产发电,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证。经过30年的建设,目前全县651个村用上了电话,605个村看上了有线电视。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新邵的发展空间得到了空前拓宽,经济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 基础产业:构建新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新邵县是全国有名的“五小工业百强县”。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该县工业经济一度走入低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逐步确立了“工业强县、项目兴县”的战略思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83倍,年均增长9.74%,逐步形成了以采矿、冶炼、水电、造纸、水泥、制造、化工等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为支撑、门类比较齐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带动了旅游、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新邵还将“做新农村”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坚持城乡统筹发展。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7.9亿元,比1978年增长1.99倍;粮食总产量达32.7万吨,比1978年增长60.6%;年出栏生猪86万头,比1978年增长2.89倍,水果、油料、水产品等产量也均有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5家,林竹、药材、优质稻、精品水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城镇建设:绘就新蓝图 路灯不亮、道路不平、排水不畅是过去新邵城区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对接邵阳市,积极融城拓城,打造现代生态新邵”的思路,大力实施“南连北展,西延东扩”工程,新建成了临江街、新涟路、新阳路、南北路、酿溪大道等纵横街道13条,彻底改变了过去“一条街”县城面貌。 该县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的建设方针,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标准管理,拉通了白云大道,实现了与邵阳市区的对接;改造了大坪花坛、大应路,完成了天然气置换工作,成功引进了总投资2.2亿元、楼高30层的五星级宾馆——邵阳华天大酒店,启动了资江二桥、新邵大道、酿溪生态小区、休闲广场等10大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以“金、银三角”改造和汽车站搬迁新建为重点的旧城改造步伐,实施了“灯化亮化”工程和“城乡清洁工程”,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 该县倾力开发建设大坪新区。该区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该县按照“封闭管理,开放运行,以工为主,综合经营,滚动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3.1平方公里,是邵阳市经济建设“一区三基地”之一。新区修建主支干道25条,形成了以蔡锷路为主轴,大陈路、江南路、大应路、滨江路、财兴路、正东路等“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区内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规划布局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贸中心、文化体育区、休闲中心、大坪公园、综合公园、滨江绿化带等“四区一中心、二园、一带”。入园规模工业企业已达19家,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入库税收1200万元。到去年底,新邵县城镇建设区面积达26.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19.59%。 社会事业:拥抱新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坚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免征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城镇低保、医保等惠民政策的实施,新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7元增加到2007年的7430元,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3元增加到2007年的2396元,增长15.76倍。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60元,比1978年的244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9元,比1978年的117元相比增长21.9倍。平均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辆、家用电脑16台、空调40台、使用互联网线12条;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电话机70台、移动电话机43台、摩托车11台。采访中,当谈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时,群众纷纷打开了话闸子“不用小油灯,用上了电灯、电话、电视,我们农民的生活是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富裕了。”“过去是土砖瓦房,现在住上了小洋楼。”“看病有医保,读书免学费,种粮有补贴,日子越过越称心。”从群众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新邵带来的深刻变化。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