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内外贸相融合的大趋势,我县于2005年7月着手组建商务局,2006年2月正式成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商务局的直接指导下,通过广大商务工作者一年的艰苦创业,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打下了商务工作坚实的基础,创下了不俗业绩,商务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招商引资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全年共引资项目256个,其中外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890万美元,内资项目253个,到位资金17.1623亿元,完成市任务的114.3%。市场建设如火如荼,实现市场商品成交额135亿元,社会零售消费品实现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铺开,已验收合格农家店266家,其中生活资料农家店164家,农资农家店102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0200万美元,完成市任务的252%。其中自营出口实现2649万美元,上交国地两税6626万元。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造就了一支初步适应新形势的商务工作队伍。2006年是我县商务工作的辉煌起点,为进一步改进商务工作,建良性运转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今后工作的全面发展,我局应市局的要求,在2006年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成绩有目共睹,但隐藏的问题也不少,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下面就商务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
一、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我县“开放带动”战略实施的一条主线,发展县域经济,单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显得势单力薄,大力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过去的一年里,我县招商引资虽然在全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比起省内的宁乡、望城等地,我们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受区位的限制,但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人,全县上下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投入不够 ,没有高投入,何来大产出。 1、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难以有举措上的大动作,也难以有工作上的大突破。我县不光群众甚至还有许多领导,中庸思想严重,普遍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全市范围内,我县还是有一定位置,因此裹足不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须知道,当今正值沿海产业转移高峰期和中部崛起大好发展期,错失此次大好良机,我们将机遇不再,进军全省十强、全国百强谈何容易,还有些同志认为我县区位比不上人家,因此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岂不知,区位不足,可以政策优,照样可以大招商,大发展。通过对一些先进地区的考察,所到地区无不重视招商引资,甚至提出: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唯一途径。他们的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错失一次机遇,落后一个时代,靠常规低速发展就象龟兔赛跑。大海行舟,慢进亦退。将招商引资摆到一个战略高度,从思想上警醒,行动上认真覆行是取得突破的根本点。时不我待,机会稍纵即逝,全县上下要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要自力更生,更要招商引资借外力,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大发展。 2、长效运转制度是保障。 目标考评制度是一条根本经验。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提高了奖励,但弊端还是不少。其一,连续性不强,2006年以前实行风险抵押金制,有奖有罚 ,而2006年取消了风险金,致使部分同志认为工作重心转移了,导致工作力度不足,影响很大;其二,目标管理不够细化,任务没有分解到人,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积极性难以发挥;其三,追求政绩,只顾眼前利益,热衷于搞短期投产项目,对中长期投产项目积极性不高,缺乏前仆后继的造福精神。我们建议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将任务分解到人,形成人人有压力,打破大锅饭,对一些中长期投产项目的前期努力者,加以表彰,让默默工作者、甘于奉献者得到应有的鼓励,大力倡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 3、县级区域合作,有待加强。 县级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体,就像十个指头,须在市的统一协调下,形成拳头,才更有力量。在区域合作方面,我县与双清区举行过区域经济合作会,开了我市区域合作先河,两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携手发展,整合资源,将蛋糕做大,对外来投资者更具吸引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各兄弟县(市)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共谋发展,市要加大引导力度,促成合作。 4、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我县引资数量、资金都有大的成效,但是到目前为止,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还是一片空白,战略投资者是众家必争之优质资源,它不仅能够带来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著名品牌,推动强势企业的出现,优势产业群的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我县的目标是争取引进一至两家全国五百强企业或其子公司落户邵东。引进战略投资者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锲而不舍、前仆后继的努力。去年我们同著名企业东莞长安集团郭总就有了良好的接触。我们准备在广泛牵线搭桥的基础上主动出出,不惜人力、物力,做为一场持久战来打。对于战略投资者,主要领导亲自出马,以示诚信,政府做到一诺千金,特事特办,努力实现投资者精神零成本。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做到高起点、大手笔,彻底打破过去百十亩地的小家子气,努力扩大园区容量做文章。因地制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筑巢引凤,充分发挥本地人力资源土地优势,力求在本地支柱产业方向引进战略投资者。
二、流通工作 发扬传统优势 商贸是我县的传家宝,全力建设湘中商都,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近年来,商品流通与外贸出口在全省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1、做为全省的三大出口基地县,我县的出口额近年来虽然成倍增长,但是出口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是我县的最大弱点。目前主要出口产品有打火机、小五金、皮具,一次性打火机是出口的主导产品。我县低档打火机出口占全国的80%,去年上半年受印尼反倾销和其它地区打火机加工贸易的影响,出口急剧下降。首先,单一出口产品难以抵御国际市场风险,低技术含量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其次,外贸主体不够强大,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不多,小五金、皮具大都靠转岸出口,灵活自主性不强,利润空间不大,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再次,小农思想严重开拓意识不足。对技术、人才的引进不多,新产品开发滞后,新事物接受不快。目前,我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做起加工贸易的仅十余家企业,大部分外贸企业还不清楚加工贸易的好处。居安不思危,等到狼来了为时已晚。针对这些问题,我局成立后,积极帮助企业申办进出口权,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引导企业活用国家政策发展加工贸易,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扩大利润空间,壮大企业自身发展。利用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对具备条件的企业,政企联动,以加工贸易取代传统外贸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协助本地规模企业引进设备、技术、人才,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向中高档产品进军,引进外贸专业人才,增进企业活力,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变单一出口为多元化出口。组织企业广泛参加境内外大型交易会、博览会,结交四海客商,拓展国际市场,开阔企业视野,加大招商引资,广泛引进出口型企业,扩大出口主体,改善出口结构。 2、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的直接动力。作为一个商贸大县,促进消费尤显重要。我县城区形成了以工业品市场为龙头各大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市场体系,各专业市场开发升级如火如荼。以便民为目的,着力建设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体系,在县城初步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城市商业格局。家政看护、快递、保洁等新型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动、健身、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发展型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的大力改造及近两年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已初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我县在2005年开始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以来,目前已全面铺开,继发展连锁生活资料农家店后,于2006年7月又引进农资工程,生活与农资两大工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已验收合格农资店266家,其中生资农家店164家,农资农家店102家。受传统消费观念的限制,居民消费大都保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农村市场更甚,消费安全感不强。政府各部门对假冒伪劣的打击有待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过快,而统一配送中心迟迟未能建好,不能从源头上堵住劣质产品,保障消费。农产品回收渠道不畅通,部分地区农产品积压严重,农民增产不增收。目前当务之急是建好高规格配送中心,城乡统一配送,让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将实惠落后实处,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树立消费信心,拓展农家店收购渠道,实现农副产品进城,优质商品下乡的双向快通道,以农民增收促消费。到2007年底,发展300家生资农家店,200家农资农家店,在农村地区,初步实现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 3、特种行业是商务部门的新职能。通过近一年的摸索,有了可喜的进展,各类行业协会的成立形成了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的双轨机制。目前在监管力度上存在不足,商务部门没有一部可操作的法规法律,没有具体的执法权。监管难以到位,只有酒类管理,职权明确,市、县联动,效果明显。特种行业领域秩序的建立,期待一部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市局方面要在法规的出台和先进经验的推广方面多做努力。
三、队伍建设 商务工作要搞好,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商务局是新组建的单位,这支队伍从知识结构上一时还难以达到现代商务工作的要求。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培训抓起,有针对性地输送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学习现代商务知识。重点培训外贸、谈判、外语人才。建设学习型队伍,经常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寓学于乐,走岗位成才之路。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引进专业人才,增强队伍活力,注重梯次搭配。眼下受体制限制,队伍梯次老化,专业人才得不到补充情况日益突出,解决能进能出问题,更新队伍,增强战斗力,是商务工作的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忠于职守、梯次合理、热爱人民、正规化、专业化的商务队伍是开创商务工作全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