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抢抓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战略契机,主动化解国际需求持续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构建新一轮发展举措,确保我市对外贸易逆势企稳、跨越发展,2月上、中旬,我们采取实地调查、座谈研讨、参观考察、调阅资料等方法,就加快发展我市对外贸易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我市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潜力巨大。同时,出口总量不大、发展平台受限、扶持政策乏力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加快研究政策举措,构建完善发展平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确保我市对外贸易实现爆炸式增长、跨越式发展。
一、我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我市国有、集体外贸企业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只为省外贸公司承担收购、储存和供货任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经营机制影响和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市属国有、集体外贸企业逐步淡出市场,90%以上的企业处于停业状态;与此同时,民营外贸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积聚发展,我市对外贸易逐步走出低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是出口主体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重点外贸企业挂点联系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外贸发展资金,全力推进银企对接,加大了对阳光发品有限公司、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湖南立得皮革有限公司、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邵东县龙丰实业有限公司、邵东县吕氏贸易有限公司、湖南汉龙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南山立水电有限公司、洞口县三可食品有限公司、邵阳市宝庆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外贸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备案登记的外贸企业共320家,其中国有企业37家,外资企业12家,民营企业271家。备案登记企业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92家,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20家,年进出口额过5000万美元的1家,过3000万美元的2家,过1000万美元的10家,100 ~1000万美元的40家。2009年来,全市新增了以隆回县兴昂鞋业有限公司、新宁县老佛爷裘革有限公司、邵阳市奇力工具有限公司、新宁县恒之泰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外贸企业20家,完成了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兼并中南制药厂、湖南立得皮革有限公司异地扩改、阳光发品有限公司新厂扩建和邵阳市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退城进园等重大项目,一批以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正加快规模扩张,致力转型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年进出口总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可达5~6家。
二是出口结构逐步调优。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湖南和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新宁县恒之泰电子有限公司等,努力探索企业出资研发、成果院企共享的合作模式,全面抢占技术优势,加快技改创新步伐,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同时,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契机,致力引进高端制造、生物化工、新型能源等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我市外贸企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推进出口产品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出口产品已拥有机电产品、皮革皮草、发制品、打火机、鲜冻猪肉、桔子罐头、医药化工产品共10大类269个品种,其中,东联、李文、阳光、吉利、高沙、易龙等12个品种已成功获批国家和省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非洲市场享有广泛声誉。2006年以来,我市外贸出口逐步摆脱了以鲜冻猪肉、农副产品、竹木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的单一模式,形成了以高新产业为牵引、传统产品为支撑的多元化格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逐年加大。2011年,全市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达1.32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3.6%。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可达50%。
三是市场开拓卓有成效。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全市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鼓励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出口企业设立境外销售平台,不断巩固传统市场,努力拓展新兴市场。同时,充分发挥我市民营企业投资东盟逐成规模的优势,引导市内生产企业与境外投资企业联手经营,全面带动和扩大我市工程机械、建筑材料、水电设备和五金工具的出口。目前,我市已在老挝、泰国、越南、香港、台湾、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销售平台9个,传统产品出口已稳占亚洲和非洲市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正逐步跻身欧美市场,主销市场有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意大利、韩国、日本、阿联酋、美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年出口额占比将近80%。
四是加工贸易来势喜人。同比省内长沙、株洲、湘潭、郴州、衡阳等市,我市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基础较弱。2005年,全市加工贸易仅有123万美元,2007年将近5000万美元,2011年实现1.26亿美元,7年间总量增长了101.4倍,年均增幅256%,增幅稳居全省第三位,总量排名全省第四位。在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中,我市充分发挥邵东县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采取观摩学习、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全市外贸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不断壮大加工贸易主体。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借助民资民力,全力推进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标准化厂房建设,吸纳沿海加贸企业入园发展。2009年,市委、市政府又及时出台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举措,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纳入全市绩效文明考核评估范畴,安排了专项奖励经费,有力促进了我市加工贸易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工贸易年均增幅30%以上,总量占比超过40%。
五是外贸出口潜力巨大。初步统计,市内企业每年通过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代理出口超过5亿美元,其中,邵东箱包、服装业1.6亿美元,医药化工产品1.2亿美元,机电产品6000万美元,皮草、皮革1.6亿美元,竹木制品3000万美元。此外,九兴控股在邵投资的4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新增外贸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乐观预计,随着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湖南立得皮革有限公司、阳光发品有限公司、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转型发展,至“十二五”末,全市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可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年均增长50%,总量接近长株潭城市群平均水平,跻身全省外贸第一方阵。
纵向看,我市外贸进出口增速明显、潜力巨大;横向比,与省内长、株、潭等兄弟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外贸总量偏小。2011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89.95亿美元,我市仅为39257万美元,总额占比2.1%,低出市州平均占比5.04个百分点。依同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核算,2011年我省外贸依存度为6.07%,我市只有2.76%,虽较2010年上升了0.56个百分点,但仍低出全省3.3个百分点。二是出口结构不优。综合分析看,我市农副产品、竹木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占比较重,2011年总量占比达40%,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只有33.6%,低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此外,一次性气体打火机技术含量低,受国际需求持续低迷和欧美贸易壁垒等影响,市场拓展难度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三是缺乏产业龙头。从我市出口主体行业分布看,鞋业、箱包、发制品、打火机、皮草皮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五金工具、农副产品、竹木制品等已基本实现集聚发展,出口潜力巨大。同时,箱包、皮草、牛仔服加工业仍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依靠外地代理出口,没有自身品牌,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尚无规模企业支撑。以邵东箱包业为例,现从业企业将近300家,配套企业近50家,年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年代理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牵引,从业企业均为小规模经营,只能承揽代加工业务,缺乏主导市场能力。
二、制约我市外贸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有关资料显示,未来5年内,我国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转移产值超过50000亿元,我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发展对外贸易既面临战略契机,也受困于各种制约因素。归结起来,制约因素有:
一是报关报检不便。受历史成因影响,我市尚未设立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外贸进出口报关在韶山,报检在株洲,部分企业报关、报检在长沙,无法办理买单报关同时报检“一揽子”业务。统计显示,省内报关费为300元/单,报检费为400元/单,合计700元/单,高出沿海地区200元/单;运输工具及产品检验检疫费为货值的1.7‰,沿海地区为0.9‰,同比高出0.8个点。同时,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我市多数企业采用代理报关、报检,成本增加200元/单。此外,因邵阳至韶山、株洲两地往返车程将近6小时,业务办理平均需用2天时间,如计交通和食宿开支,外贸企业报关、报检综合成本还需增加1500元,除开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综合成本达2400元/单,约为沿海地区的5倍。
二是物流成本偏高。邵阳东距上海、杭州口岸分别为1350 km、1170 km,南达广州、深圳、东莞口岸分别为920km 、960km、980km,以一个标准集装箱为例,依市场均价计算,至上述口岸的物流成本分别为11500元、9700元、7600元、8000元、8200元,平均为9000元。同时,每实现一个标准集装箱出口,外贸企业资金、物流占用周期不少于20天。以九兴控股在邵投资企业为例,同比东莞生产基地,现每双成品鞋出口平均物流成本增加了3元左右。
三是产业配套制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省内长株潭城市群也达到了60%。从我市情况看,现有出口企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产业地域特色浓厚,对沿海内移的新型产业缺乏包容性和对接性,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只有15%左右。此外,市内现缺乏大型物流企业,难以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保障。
四是竞争对手牵制。当前,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正沿“三线”推进,即经赣州向赣、皖地区推进,经郴州向湘、鄂地区推进,经梧州向北部湾地区推进,以上“三州”成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此外,广东省已在粤北地区及东西两翼建成20多个承产区,省财政给予每个承产区5000万元的支持。同时,东南亚国家也正在利用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争夺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包括我市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反拉力。
五是思想观念落后。从决策层面看,有的领导认为外贸企业对地方财税贡献不大,仅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推动本地外贸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的热情不高;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认为外贸进出口“一进一出”都需接受海关和出入境检验疫机构的监管,还要到相关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和备案手续,不如做国内贸易省事。
六是专业人才缺乏。我市现备案登记的外贸进出口企业320家,但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只有92家,仅占备案登记企业的28.8%,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尚未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除开产品需求、市场开拓因素外,专业人才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企业由于缺乏外贸专业人才,不愿拓展外贸业务,宁愿折损利润选择代理出口。
七是服务保障不力。调查中了解到,在邵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卡壳刁难、社会民众阻挠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展。一方面,企业用水、用电、用汽保障不力,一些服务行业边通知边停供、不通知也停供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再一方面,社会民众阻挠项目施工的问题日益突出,有的虽经多次调解,但往往效果不佳。2011年8、9月份,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新厂房正值黄金施工期,但受周边民众阻挠,致使停工3个月,工期实际延误了7个月。此外,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加上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覆盖面不广,企业融资日益艰难,隐性成本偏高,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八是财政扶持乏力。邵阳为湖南人口第一、地域第二大市,同时又是财政穷市,按人平年财政算,比湘西自治州还要低出270元左右。受此影响,市本级财政扶持外贸企业难度较大。2002年,我市取消了出口创汇补贴,市内外贸进出口企业除争取国家和省外贸发展资金外,只能依靠自身努力。
三、加快发展我市对外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我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必须重视和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迅速启动商检海关申报工作。目前,全省14个市州仅娄底、永州和我市尚未设立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外贸企业报关、报检极为不便,综合营商成本偏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外贸发展的“瓶颈”。2010年,经多方争取,株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邵东县设立了临时工作组,但业务范围小,覆盖面不广,仅能为邵东县部分企业提供服务。2011年下半年,娄底市已启动了海关、商检申报工作,对我市构成了较大威胁。如不及时启动申报工作,我们将再次错失机遇。为此,建议借鉴兄弟市州做法,立即成立邵阳海关、邵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商务局具体承办相关工作。
2.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邵阳毗邻两广、西通云贵,劳动力资源、农林资源等相对丰富,发展加工贸易具有明显优势。为此,在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经费和机制保障。当前,要尽快恢复2002年以前“每出口1美元,市财政补贴0.03元”的政策,加快研究和出台项目用地、规划、环评、供电、供汽、融资、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吸引更多的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来邵投资兴业。近期,建议市政府组织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税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电力局、市金融证券办、市内各大商业银行等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九兴控股在邵投资企业及市城区规模出口企业生产保障、信贷担保等问题。
3.努力挖掘我市外贸潜在增量。我市箱包、皮具、皮草、服装、医药化工产品等每年通过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代理出口超过5亿美元,九兴控股在邵投资企业出口增量超过4亿美元,外贸出口挖潜增量大有作为。鉴此,必须积极引导市内代理出口企业在邵办理、注册自营进出口业务,尽早促成九兴控股在邵办理外贸进出口注册登记,确保我市对外贸易尤其是外贸出口实现爆炸式增长。
4.大力扶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我市打火机、假发制品、皮革皮草、医药中间体、农副产品、五金工具、水电设备等技术优势明显,市场份额稳定,不少已成为国内外行业龙头。其中,邵东一次性打火机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玉新药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居第三位,阳光发品居全球同行业第四位、国内同行业第二位。为此,要积极引导市内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建设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努力培育自主品牌,建立完善境外销售平台建设,努力拓展欧盟、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力争用3~5年时间,努力培育年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企业5~6家,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8~10家、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20家,整体壮大我市外贸主体。
5.全力推进外贸出口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更多更好地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当前,必须加快推进“十大出口基地”建设:①鞋业生产出口基地:依托九兴控股在邵投资企业、湖南富晟鞋业有限公司、隆回县凯宥鞋业有限公司等,通过九兴控股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鞋业生产出口基地,建成“亚洲鞋都”。力争到“十二五”末,鞋业年进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②打火机生产出口基地:依托邵东县龙丰实业有限公司、邵东县吕氏贸易有限公司、邵东县东联实业有限公司等,研发制造高档产品,全力拓展欧美市场,建成打火机生产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打火机行业年进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③皮草皮革加工出口基地:依托湖南立得皮革有限公司、邵东县皮革工贸园、新宁县老佛爷裘革有限公司等,反拉广东、浙江邵商回乡发展,打造皮草皮革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皮草皮革年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④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湖南信华食品有限公司、邵阳宝庆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公司、湖南省宝庆农产品公司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农副产品年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⑤发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阳光发品有限公司、邵阳美丽来发制品有限公司、邵阳市鸿泰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筹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行保质定价,稳控国际市场,打造发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⑥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依托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湖南和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邵阳科瑞化学品有限公司、湖南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等,加快技改创新步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⑦箱包加工出口基地:整合邵东箱包生产资源,改变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箱包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箱包加工年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⑧五金机械生产出口基地:依托湖南省邵东五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飞狮特工具有限公司、邵阳市奇力工具有限公司、邵阳市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邵阳维克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等,打造五金机械生产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⑨竹木加工出口基地:依托邵阳市立本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新宁县鑫源竹木有限公司、绥宁县丰源竹木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等,打造竹木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进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⑩水电设备生产出口基地:依托湖南山立水电有限公司、湖南汉龙水电设备有限公司、邵阳恒远资江水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雪峰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打造水电设备生产出口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进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