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建〔2016〕34号
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
根据全省商务和开放性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我厅编制了《湖南省内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商务厅
2016年12月17日
湖南省内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国内贸易流通(以下简称内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生产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国际国内形势,湖南流通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通、东中西经济板块联动,带动产业和生产要素加速转移流动,湖南依托“一带一部”新定位,发挥中部腹地金十字区位优势,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内贸流通领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全面融合,带来消费理念、消费模式的深度变革,流通领域面临革命性变化。“十三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将逐步增大,内贸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突出。当前,湖南省流通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但产业整体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流通网络布局不合理,流通主体竞争力不强,新兴业态发展不充分,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内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1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及湖南省《关于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明确湖南省内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内贸流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本规划所指内贸流通,主要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列明的批发业、零售业、商贸物流业、电子商务、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会展业、居民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和拍卖典当等行业。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随着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商贸流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体系趋于完善,新兴产业初具雏形,发展环境逐渐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领域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省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4222.1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081.95亿元,增长2.4倍(图1),增速高于同期GDP增幅。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纳从业人员数量居全省服务业吸纳总数的前三位,分别为367.88万人、194.87万人、162.63万人。
各子行业均保持较高增长,与全国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4年,湖南省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45.69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601.2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54倍和43.56倍;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211.82亿元,商品销售总额8582.05亿元,法人单位5535个,分别是2010年1.54倍、2.28倍和2.11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5.69亿元,为2010年的2.13倍;商贸物流总额为26154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49817.8元的52.5%,增加值801.35亿元,占全省物流业增加值1478.5亿元的54.2%,总收入1782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收入的55%;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实现销售总额17306.48万元,拆解量59832万辆;有典当企业255家,注册资金43.56亿元,典当行业实现典当总额74.24亿元,开展典当业务28828笔,实现利润总额8427万元,上缴税金4079万元;有拍卖企业287家,共主持了1187场拍卖会,总成交额为156亿元,同比增长30%。
图1 湖南省GDP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2015年湖南统计年鉴。
2.产业活力不断释放,新兴产业初具雏形
连锁商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新兴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连锁商业:逐渐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连锁经营步伐加快。2014年,湖南省连锁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零售企业63家,其中步步高、友阿集团、通程控股、佳慧超市、心连心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2014年全国连锁商业百强企业,百强数全国排名第6,中部第1(表2)。此外,专业药店连锁企业发展迅速。据《21世纪药店》报发布的《2014~2015年度中国连锁药店百强系列榜单》显示,湖南省有老百姓、益丰、养天和、千金、九芝堂、诺舟等6家药店连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其中老百姓、益丰两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分列第4、5位。
表1 2014年全国“连锁商业百强”地区分布(单位:个)
排名
|
地区
|
百强数
|
排名
|
地区
|
百强数
|
排名
|
地区
|
百强数
|
排名
|
地区
|
百强数
|
1
|
北京
|
19
|
6
|
湖南
|
5
|
11
|
安徽
|
3
|
16
|
重庆
|
1
|
2
|
上海
|
14
|
7
|
浙江
|
5
|
12
|
福建
|
3
|
17
|
吉林
|
1
|
3
|
广东
|
12
|
8
|
湖北
|
4
|
13
|
山西
|
2
|
18
|
新疆
|
1
|
4
|
山东
|
10
|
9
|
河北
|
4
|
14
|
四川
|
2
|
19
|
宁夏
|
1
|
5
|
江苏
|
8
|
10
|
辽宁
|
3
|
15
|
河南
|
2
|
|
|
|
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课题组整理。
现代物流: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仓储设施总资产349.3亿元,有各类仓储总面积3231万平方米,其中投入营运的仓储面积为265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的仓储面积为579万平方米。有各类仓储企业2433家,从业人员12.8万人,实现年仓储营业收入189.6亿元。经国家标准评估认定的仓储型A级物流企业11家,国家标准评定的星级或金牌仓库17个。一些企业运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多业联动发展,开展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业务互动,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湖南邮政快递已在全省布点2000多个,年配送总额6亿多元。顺丰速运湖南分公司在省内设置网点200多个,配送总额3亿多元。湖南芙蓉兴盛公司努力搭建战略联盟,积极发展配送业务,发展商品零售加盟店3800多家,年配送商品额80多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2588.7亿元,同比增长113.1%;其中网络零售额457.9亿元,同比增长112%。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全省各类电子商务企业达到6562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0家,含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4家。全行业营业收入1023.1亿元,较上年增长384.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956.2亿元,较上年增长370.3%。全行业营业利润达82.5亿元,较上年增长380.1%。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2014年湖南网络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6%,比上年同期提高2.04个百分点,带动物流快递费用19.76亿元,较上年增长28.8%。全省电子商务企业纳税额19.71亿元,较上年增长20.6%;带动就业人数85.6万人,较上年增长23%(图2)。
图2 湖南省电子商务企业营业利润和纳税额趋势图(2010-2014年)
数据来源:《2014年湖南省电子商务报告》。
会展经济:展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效益明显。2014年,全省举办展览及会议节庆活动669个,较上年增加94个,会展直接收入20.14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82.28亿元,经济拉动效应为1∶9.07。围绕汽车、工程机械及配套件、房产及建筑装潢、农业及食品、旅游商品、文化教育等主题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展会活动。形成一批专业性会展品牌。相继举办或承办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全国糖酒交易会、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配套件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培育了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中国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嘉年华、湖南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等一批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展会。其中,湖南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产品博览会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展会。会议和节庆活动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长沙橘子洲国际音乐节、株洲炎帝祭祖、浏阳国际烟花节、南岳国际寿文化节等一批节庆活动品牌。
3.重点工程强力推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实施都市商圈提升、社区商业示范、物流和商品市场集群培育、县乡流通再造、万村千乡市场、农产品现代流等重点工程,基本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统筹的市场体系。2014年,全省拥有各类市场2571个,摊位数554310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326个,位居全国第5,其市场数量、摊位数和成交额均领先于其他中部省份,仅营业面积略低于河南和安徽(表1)。
表2 2014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市场数前十位地区
地区
|
市场数量
(个)
|
摊位数
(个)
|
营业面积
(万平方米)
|
成交额
(亿元)
|
全国
|
5023
|
3534757
|
29567.92
|
100309.90
|
浙江
|
766
|
466119
|
3015.29
|
15524.97
|
山东
|
579
|
395794
|
3972.50
|
9663.27
|
江苏
|
536
|
353900
|
3266.61
|
17084.95
|
广东
|
344
|
207681
|
1980.24
|
5657.02
|
湖南
|
326
|
185316
|
1055.58
|
3190.03
|
河北
|
244
|
305169
|
2699.80
|
5193.01
|
辽宁
|
215
|
176581
|
912.87
|
3947.31
|
河南
|
164
|
144148
|
1268.09
|
3138.43
|
上海
|
158
|
69274
|
782.61
|
8916.80
|
福建
|
155
|
56154
|
381.14
|
1733.66
|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类市场建设亮点纷呈。综合市场体系建设全国领先。全省亿元以上综合市场126个,位居全国第3,占全国的9.1%。其中湖南高桥大市场、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三湘南湖大市场三家进入全国前20家综合贸易市场。湖南省是全国农产品流通试点省,农产品综合市场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拥有农产品综合市场683个,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41个,占全国总数的6%,远高于中部其他省份。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加快。全省有金属材料、汽车、机械设备、建材、蔬菜等各类专业市场954个,其中亿元以上专业市场200个,位居全国第5。逐步形成了长沙金霞物流园、长沙星沙中南汽车大市场、株洲芦淞服饰大市场、邵东廉桥中药材物流中心、湘潭岳塘经济开发区等一批专业、现代、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集群。
城乡统筹市场建设成效凸显。城市市场体系日益健全。都市商圈提升成效明显。建设了高岭国际商贸城、中部国际商贸城、北辰三角洲等一批现代流通综合体、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大型品牌折扣店和主题购物公园。培育了长沙市火车站商圈、长沙市东塘商业中心、株洲中心广场商圈、岳阳市东茅岭商圈、衡阳市火车东站商圈等一批年交易额过500亿元的大型商圈。以社区便利店为重点,全面推动社区商业示范工程建设。201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150家以上社区连锁便利店。被商务部命名的示范社区有18家,社区便民店达1万多家。农村市场体系逐步成型。初步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现代流通方式,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各级财政支持资金近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0亿元,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业态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商业设施不断提升。抓好了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性公共设施地位。
4.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发展后劲大大加强
随着湖南省内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设施有所改善。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493公里,位居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2位,湖南与周边六省的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2个。已形成 “三纵三横”的“田”字型普速铁路网,铁路营业里程4550.5公里,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货运量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运输力与通达力大幅提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持续攀升,挺进全球机场百强,位列全国机场第12位、中部第1位。内河航道里程126280公里,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表3)。拥有港口63个、港区207个,其中岳阳港为长江10个亿吨级大港之一,是内陆沿江增长最快的港口。
表3 湖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内河航运里程(公里)
|
公路里程(公里)
|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
货运量(万吨)
|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
|
|
|
全国
|
111821.1
|
126280
|
4463913
|
111936
|
4386800
|
185837
|
|
湖南
|
4550.5
|
11496
|
236250
|
5493
|
203053
|
4138.36
|
|
湖南占全国比重
|
4.07%
|
9.10%
|
5.29%
|
4.91%
|
4.62%
|
2.23%
|
|
湖南在全国的排名
|
第9位
|
第3位
|
第5位
|
第5位
|
第6位
|
第13位
|
|
湖南在中部的排名
|
第2位
|
第1位
|
第3位
|
第2位
|
第2位
|
第4位
|
|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流通平台载体不断完善。全省拥有国家级园区13家,其中国家高新区已达5家,在中西部地区排第一。国家级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6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4家。重点建设了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怀化鹤城、衡阳白沙、郴州湘南国际、娄底湘中国际等九大省级物流园区。长沙金桥国际商贸物流城、长沙空港物流园、湘潭中部国际商贸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全省商贸物流的配套能力和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5.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湖南省在政策推动、规划引导、行业规范等软环境方面稳步推进。出台了《湖南“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计划》、《关于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和文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湘菜等子行业的专项政策和规划。下发了《关于扩大市州和国家级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校准权限的通知》,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相继组建、完善了物流、餐饮等行业协会体系,完善行业服务标准。
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执法领域有效拓展。商务执法领域从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等领域逐步拓展到成品油、商业特许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商业预付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洗染业等领域。商务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公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共有12个市州商务局和72个县市商务局被确定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单位,共建立商务行政执法队伍90余支,专职执法人员1000余人,省、市、县三级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明显加强。制定了《湖南省商务系统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实施信用记录核查的实施细则》等制度。扎实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和“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及时做好商贸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归集、整理、报送及披露工作。加强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建立了“12312商务执法信息系统”,搭建了“网络投诉、电话投诉、短信投诉”三个平台。
市场运行有序。建立健全监测平台。建立健全商业数据库系统内网、生活必需品储备监测网、应急商品数据库网、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网、生猪屠宰数据统计网五网统一的监测平台,建成市场运行监测指挥调控中心。稳步提高监测信息服务能力。市场运行分析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各市州定期发布市场运行周分析,县级预报网络平台的开通率达96%。建立完善全省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络。指导和督促建立了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应急商品监测网络,涵盖食品、生活用品、救生器材和救灾物资等4大类46种商品,涉及94家应急重点联系企业,应急保供能力大大提升。
(二)存在问题
1.流通供给质量不高,消费增长后劲不足,供给侧结构有待优化
全省流通产业供给侧结构不够优化,全省消费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逐年放缓,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消费品消费“净流入”大于“净流出”现象一直没有改变。消费对本省经济拉动力有限。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湖南省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54.8%下降到2014年的41.1%,从200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8个点,2008年开始就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1年相差最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5个百分点,到201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中仅高于湖北省,居第5位(图3)。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情况来看,近年来也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达到最高点7.3%下降到2014年3.9%,下降了近一半(图4)。
图3 2005~2014年湖南省和全国消费贡献率情况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湖南统计年鉴。
图4 2005~2014年湖南省消费对经济拉动情况
数据来源:2015年湖南统计年鉴。
2.流通主体规模化程度偏低,知名品牌不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大型专业市场偏少,新兴业态发展不足。一是从流通企业来看,湖南省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现“小、散、差”的状态,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核心竞争力不强。据统计,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535家,占全国的3.05%,仅是江苏的28.33%,湖北的62.62%。作为全国连锁业百强中省内排名第1的步步高,2014年销售总额270.38亿元,而全国排名首位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14年销售总额1434.83亿元,两者相差5倍多。全国B2C在线零售商销售前100名企业中,湖南省没有一家进入。二是从专业市场看,湖南省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的专业市场不多,缺乏温州小商品城、昆明螺丝湾这样的国际性市场集群,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南京红太阳、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这样的全国性市场,也没有广西糖市、广东钢市这样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三是从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来看,全省连锁性质的企业数仅占2.2%,连锁零售企业总店数为99家,门店总数6825个,营业面积472.1万平方米,商品销售额1075.1亿元,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商品销售额仅为广东的20.09%、江苏的30.86%。在中部处于中等水平(表4)。
表4 2014年部分地区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
地区
|
总店数
(个)
|
门店总数
(个)
|
营业面积
(万平方米)
|
商品销售额
(亿元)
|
全国
|
2663
|
206415
|
16221.3
|
37340.6
|
广东
|
299
|
24576
|
2494.5
|
5351.7
|
浙江
|
230
|
27307
|
1131.6
|
2614.8
|
江苏
|
168
|
18350
|
1954.3
|
3483.9
|
北京
|
151
|
7433
|
736.8
|
2544.3
|
山东
|
147
|
10733
|
1590.2
|
2818.6
|
福建
|
146
|
5250
|
629.9
|
1363.4
|
河南
|
138
|
5321
|
687.6
|
903.5
|
湖北
|
138
|
7357
|
724.8
|
1871.6
|
四川
|
106
|
9869
|
336.4
|
589.8
|
湖南
|
99
|
6825
|
472.1
|
1075.1
|
辽宁
|
98
|
6157
|
470.7
|
941.7
|
上海
|
95
|
18254
|
1040.9
|
3007.9
|
新疆
|
94
|
4486
|
331.6
|
800.1
|
重庆
|
93
|
12233
|
427.8
|
1163.2
|
江西
|
88
|
4242
|
334.0
|
1214.3
|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3.流通网络设施发展不足,流通供应链不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有待优化
湖南省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从流通网络设施来看,以农贸市场为例,湖南省现有3751个市场,多数建于上世纪80年代,实施陈旧,其中“马路市场”还有1230个。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交通设施、城区改造等明显滞后,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缺失,商业综合体更是空白,现代批发交易中心、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商圈配套不完善,如停车场车位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停车矛盾格外突出。从流通供应链看,湖南省农产品物流90%仍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果蔬物流环节损耗率达25%。许多产品经常出现周期性的“买难”、“卖难”,导致农民不满意、市民不满意,政府部门夹在中间到处救火。从物流配套能力来看,商品物流配送率达22%,总体水平不高。物流总费用占全省GDP比重达18.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10%的水平高出近一倍。众多的物流配送企业只具备初级仓储和运输功能,冷链物流严重滞后。欠发达市州和农村商贸物流滞后,农村日用工业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跟不上。
4.法治化营商环境亟待建设,管理体制不协调,商贸供给环境有待完善
从市场秩序来看,全省商贸流通领域标准制定体系不完善,商业企业信誉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近年,诚信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商贸流通业健康运行。不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沦为“假冒伪劣的集散地”,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与此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从体制机制来看,流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缺乏专职系统管理,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远未建立。缺乏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呈现“九龙治水”状况,部分县市区尚未成立商务执法机构。
二、发展态势
(一)发展趋势
1.流通方式信息化、智慧化
“十三五”期间,流通领域各环节将全面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逐步落实,网络购物将继续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消费者行为、开展营销活动、定制消费者服务方兴未艾。RFID、GPS、GIS等物联网技术正逐步应用在物流车辆管理、仓储管理、身份识别等领域。此外,流通客体呈数字化,虚拟产品将逐渐成为重要的流通对象。流通领域将逐步呈现消费者驱动、信息技术支撑、供应链快速响应、网络化协作等特点,成为经济活动的先导力量。
2.行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标准化建设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以基础通用类标准为核心,以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体,以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为补充的流通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新兴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规范标准制订工作,流通行业规范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3.发展模式集约化、绿色化
绿色产品消费、绿色门店、废旧物资回收等多种绿色流通模式已经建立,并将在“十三五”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绿色产品消费方面,消费者更加推崇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健康食品、环保安全等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门店方面,企业将采用更为节能的方式进行商店运行,减少流转环节、改革办公流程来减少碳排放量。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垃圾分类回收网络进一步完善,旧货流通模式将进一步发展。
4.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随着移动互联网、各类智能化终端,以及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快速普及,网络消费改变了传统有形市场的模式和理念,可以提供大范围的产品线和专业消费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多种类、小批量、高频率、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能够匹配电商和新型消费需求的高效供应链的将成为批发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之一。
5.流通业态融合化、多元化
流通业发展的新常态是变革创新、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供应与制造、销售与服务、流通业与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流通业态由过去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便利店、折扣店、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业态转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飞速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广泛推广。
6.网点布局郊区化、社区化
流通商业网点将逐渐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一二线城市商业设施逐步饱和、土地存量少,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流通企业布局的重点。大型流通业态开始逐渐郊区化。随着城市郊区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向城郊迁徙,老城区购买力向城郊转移,大型零售业态也相应的向郊区转移。小型业态将逐步社区化。受电子商务、房租租金、人力成本的影响,大卖场的竞争力愈发下降,以便利为特点,覆盖周边社区,提供必要、日常商品的标准超市和便利店成为下一轮重点建设的流通基础网络设施。
(二)重大机遇
1.新的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商贸企业“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提升影响力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份6亿人口,GDP占全国45%。湖南处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前沿,“过渡带、结合部”的新定位把湖南纳入更宏大的发展格局之中,加快发展流通业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交通、地理、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
2.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低物流成本,推动流通体制改革”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新的流通创新为引领,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流通法规、规则和诚信体系,有助于解决内贸流通行业多头管理顽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供给侧改革提出的“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减轻内贸流通业特别是物流企业的负担。
3.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全省城镇化进程将持续加快,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8%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20万以上。随着城镇化化率的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对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领域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产业创造出巨大的需求空间。新型城镇化带动的高档商务楼宇和大体量现代商业设施改善了商贸业经营环境,为流通业发展培育了新的载体,为引进跨国商业巨头和国际顶级品牌、培育老字号骨干企业创造了客观条件。
4.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
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整体经济将由依赖出口、投资增长转向以消费为主,内需拉动将发挥更大作用。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国家提出要将内贸流通打造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动力、大众创业就业的新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传播优秀文化的新载体。商贸流通功能将从满足消费转化为引导生产、创造需求、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拉动经济持续增长。随着健康、休闲、文化、娱乐、教育等新兴消费领域需求增强,商贸流通加速与信息、金融、物流、旅游、文体等产业融合、联动。
5.“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引领流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首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要素得到快速整合,带动大市场、大物流、大数据和大金融的发展,带来消费理念、流通模式的深度变革。其次,以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将极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商贸流通效率。此外,新技术革命将加速流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配合城市功能的商业布局、适应商圈购买力的级别定位、时尚便捷的商业设施、高效的物流和仓储体系、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现代的管理手段与管理理念、顺应互联时代的购物及支付方式将逐步得到应用和完善。
(三)主要挑战
新时期,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仍将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消费品市场下行压力在不断增大,流通速度减缓、流通渠道扁平化、流通业态差异化、流通方式智慧化、O2O融合加深促进全渠道发展,电商分流大量消费者,传统流通业亟待加速转型升级,改变业务模式、重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电商带来的冲击。二是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刚性增加,土地成本不断上涨,水、电、气价格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多种因素叠加,内贸流通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经营难度增大。三是区域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西部各省市纷纷布局流通节点,武汉、成都等城市正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主要的电子商务分拨中心和快件分拨基地,湖南在引进大型电商、物流公司时面临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开通高铁加速了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也带来了虹吸效应,大量消费者流向商贸流通业发达地区消费,对湖南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威胁。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强。面对资源、环境双重压力,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要求,零售、住宿及餐饮业将面临更大的节能技术改造压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围绕“一带一部”新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以现代化、法治化、体系化、便民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开展“4344”工程,即以四大产业任务为抓手,完善三大体系,实施四大提升战略,突出四个专项,优化形成“一核三区四通道多中心”的空间布局,构建大开放、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新格局,努力将湖南建设成辐射中西部的全国性商贸流通中心,为2020年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抓住内需扩大、消费升级的机遇,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标准推广、服务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的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流通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商贸业触电升级。坚持推进存量做优做强和加快增量引进发展相结合;推进传统商贸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加快发展新兴商贸业相结合。
——创新驱动,两型引领。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商贸流通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按照“两型”要求布局产业及其项目,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坚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和时序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相适应,城市功能与现代商贸发展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和市场多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
——基础先行,民生为本。按照宜居宜业的要求,促进物流基地、商品交易市场和城乡商业设施协调发展,布局建设一批两型大中型流通基础设施,完善一批利民便民基础设施,健全区域流通网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流通产业对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地位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现代商业新业态进一步发展,流通主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流通效率显著提高,流通成本有效降低,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更加完善,商务信用和行业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流通体系。
(1)产业规模。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总额达到864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3%。社会物流总额11.8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352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达到3500元。形成商贸物流、居民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湘菜、酒类流通、药品流通6个千亿产业集群。
(2)网点体系。到2020年全省商业网点体系更加完善,特色鲜明、功能健全、层级分明、便民利民的商业功能体系初步成型。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健全。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90%。年营业额过500亿元的都市核心商圈达到10个以上,年交易额过300亿元的商品市场达到10个以上,年成交超十亿市场个数达到60以上。
(3)业态结构。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业态按照商业中心层级合理布局,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得到普及。连锁经营比例逐年提高,连锁化率达到35%,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电商化比例达100%。专业市场全部建立网上交易平台。
(4)企业实力。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入,全省品牌流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流通企业20家以上,超10亿元流通企业50家以上,超亿元流通企业100家以上。
(5)空间格局。建成一批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形成“一核三区多中心”的区域布局。流通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平稳,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实惠,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表5 湖南省流通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目标
目标大类
|
细分指标
|
单位
|
2014
|
2020
|
增速(%)
|
产业规模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081.9
|
20000
|
12
|
其中:
|
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总额
|
亿元
|
4155.9
|
8640
|
13
|
规模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
|
亿元
|
4327.02
|
9000
|
13
|
社会物流总额
|
万亿元
|
5.37
|
11.8
|
14
|
物流业增加值
|
亿元
|
1604
|
3520
|
14
|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
|
%
|
18
|
15
|
—
|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
|
亿元
|
3190.03
|
3500
|
2
|
网点体系
|
年营业额过500亿元的都市核心商圈
|
个
|
|
10
|
—
|
年交易额过300亿元的商品市场
|
个
|
5
|
10
|
—
|
年交易额过10亿元市场数量
|
个
|
55
|
60
|
—
|
业态结构
|
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
|
%
|
10%
|
35%
|
—
|
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
|
%
|
|
75%
|
—
|
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2500
|
15000
|
34.8
|
网络零售交易额
|
亿元
|
457.9
|
3000
|
36.7
|
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比例
|
%
|
50
|
100
|
—
|
企业实力
|
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流通企业数
|
家
|
|
20
|
—
|
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流通企业数
|
家
|
|
50
|
—
|
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流通企业数
|
家
|
|
100
|
—
|
说明:(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值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关于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进行了对接。根据“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情况,每年批发零售贸易总额、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的增速一般略超过社会消费消费品零售总额,因此,课题组将批发零售贸易总额、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的年均增速设定为13%。考虑到电商的冲击以及今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增长情况,课题组认为未来几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将保持稳定,略有增长,因此将2020年的目标设定为3500亿元。
(2)年营业额过500亿元的都市核心商圈、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商品市场、年交易额过10亿元市场数量、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的目标值与“两个意见”进行了对接;
(3)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与《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对接;
(4)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交易额、零售线上交易比例等指标与《湖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湖南省“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计划》进行了对接。
四、空间布局
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构建“一核三区四通道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商贸功能区布局
“一核”:是指长株潭核心商贸功能区。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以长沙为中心,是流通业最为集聚、层级最高的核心区域,承担对外辐射力的主导区域,要以长沙列入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为契机,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服务能力。
专栏一:“十三五”长株潭重点建设的部分商贸集聚区
|
市州
|
名称
|
选址于空间范围
|
功能定位
|
长沙市
|
五一广场商业中心
|
东至芙蓉广场,西至湘江大道,北到湘春路,南到劳动路
|
吸引国际知名商业名牌进驻,努力提升商圈内商业网点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形成长沙市乃至区域性具有特色化、国际化的商业中心
|
星沙新城商业中心
|
包括星沙街道、泉塘街道、湘龙街道
|
依托欢乐大世界购物广场、通程商业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商圈内网点档次与规模,打造辐射长株潭城市群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商业副中心
|
武广商业中心
|
武广火车站广场周边
|
积极引进商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辅以大型餐饮、休闲娱乐、酒店等业态,形成长沙市特色商业集聚区
|
梅溪湖商业中心
|
梅溪湖国际服务区
|
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商业配套项目建设为重点,注重引进超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5A级写字楼、公寓式酒店等
|
株洲市
|
芦淞区中心广场商业中心
|
中心广场、芦淞市场群
|
高级商务、会展中心、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娱乐与特色经营
|
天元区长江广场商业中心
|
长江广场及周边
|
湘潭市
|
建设路口商业中心
|
北起滨江路,南至霞光路,西起建设中路,东至宝塔路
|
以万达广场、步步高广场、湘潭中心、莲城商业步行街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进驻经营,打造湘潭商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业态最丰富、商品最齐全、消费体验感最佳的商业中心,辐射与服务湘潭市域及周边城市,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区域性特色化、国际化的商业中心
|
岳塘区物流中心
|
岳塘经开区
|
以机械物流、生鲜冷链、高档消费品物流为主导产业,以大型交易中心、展贸中心、高端市场为主要业态,以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现代仓储运输为配套,建成长株潭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中南地区的物流运营中心
|
“三区”:是指环洞庭湖商贸功能区、大湘南商贸功能区和大湘西商贸功能区。
环洞庭湖商贸功能区: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三市。发挥环洞庭湖区域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内陆港、口岸的建设,构建服务于产业转移、资源输送和南北区域合作的商贸流通枢纽。
专栏二:“十三五”环洞庭湖重点建设的部分商贸集聚区
|
市州
|
名称
|
选址于空间范围
|
功能定位
|
岳阳市
|
东茅岭—市级商业中心
|
以东茅岭步行街为中心,东至新路口,西至巴陵大桥,南起青年西路,北至枫桥湖路
|
特色百货店、大中型超市、品牌店、专业店、连锁店、便利店
|
常德市
|
白马湖城市商业主中心
|
皂果路与柳叶大道交界处西北侧
|
以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商务中心和娱乐餐饮等大中型现代商业业态为主体业态,控制发展超级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结构
|
人民路城市商业主中心
|
朝阳路—建设路—武陵大道南段两侧—青年路—沅江江畔围合区域
|
益阳市
|
益阳市城市商业中心
|
益阳大道以南、海棠路以东、梓山路以北、龙州路以东,以华天大酒店、步步高百货、福中福商业中心等为载体
|
以购物为主,兼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城市商业中心,同时也是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
大湘南商贸功能区: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制造业、物流业、商贸业等产业的联动、协同发展为推手,打造湘粤赣省际交通物流的中心枢纽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地。
专栏三:“十三五”大湘南重点建设的部分商贸集聚区
|
市州
|
名称
|
选址于空间范围
|
功能定位
|
郴州市
|
国庆路商业中心
|
位于健康路、国庆路、北湖路—八一路和燕泉路交汇所形成的区域,沿人民路向东西两翼延伸
|
集购物、餐饮、商务、旅游、住宿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CBD商务中心
|
衡阳市
|
解放路城市商业中心
|
位于衡阳城区的中心区域,东起沿江南北路,西至红湘路,北起立新大道和明翰路、南至雁城路
|
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元组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
|
衡阳华耀城
|
位于衡阳市石鼓区角山街道,北靠衡邵高速公路、南岳高速,南临蒸水,西靠二环西路,东临一环西路
|
华中地区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商品交易、网上交易、信息交流、金融服务、仓储物流、文化教育、酒店办公和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
永州市
|
冷水滩、滨江新城、零陵市级商业中心
|
北起马坪,南至鸟沙洲,东至二广高速,西达洛湛江铁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米公里
|
集中建设包括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文化娱乐和餐饮设施。其中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体活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
大湘西商贸功能区:包括怀化、张家界、湘西州、娄底和邵阳五个市州。结合国家武陵山片区开发,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改善区域商贸流通基础条件,开拓辐射大西南、对接成渝城市群的商贸流通新架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专栏四:“十三五”大湘西重点建设的部分商贸集聚区
|
市州
|
名称
|
选址于空间范围
|
功能定位
|
怀化市
|
鹤中芷
|
鹤城区、中方县中方镇,芷江县芷江镇
|
怀化市商业集聚度最高、功能最完善、辐射力最强的商业核心区。业态:零售、批发、生产性服务业、娱乐餐饮等
|
张家界市
|
张家界市级商业中心
|
由永定、且住岗、官黎坪三个商业极核组成
|
永定极核:突出大庸古城、湘西北民族特色,满足购物、休闲、旅游等功能。且住岗极核:突出现代典雅的购物环境,高档优质的商业产品,精细周到的商业服务;官黎坪商业极核:张家界市临站现代商贸中心,中外游客购物的中、高档消费场所
|
湘西州
|
吉首峒河商业中心
|
以团结路和人民路交汇处为中心1公里为半径区域
|
以特色街、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为主,吉首商业零售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大湘西乃至贵、渝、鄂周边地区最有吸引力的购物中心
|
吉首乾州商业中心
|
乾州中央商务广场2公里半径区域
|
娄底市
|
娄底市商业中心
|
以清泉广场为中心,东至新星路,北至湘阳街,南至乐坪街,西至娄星南路
|
以购物、娱乐、休闲为主的综合商业中心节点
|
邵阳市
|
北塔新城商业中心
|
北塔新城
|
以集金融、信息、高级商务、会展为一体的现代化功能中心区
|
红旗路商业中心
|
红旗路商业街区及东风路商业街区
|
以购物、娱乐、休闲为主的综合商业中心节点
|
图5一核三区的布局图
(二)流通通道建设
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强化各市州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联动发展,按照总体布局思路,确定“两纵两横”的商贸流通通道。
1.两条南北向商贸流通廊道
东线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商贸流通廊道。依托107国道、京港澳高速、京港澳高速复线、京广铁路和武广高铁,贯穿岳阳、长株潭、衡阳和郴州六市,发挥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最密集、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优势,形成贯穿南北,辐射鄂粤两省,联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通道。
西线209国道、包茂高速商贸流通廊道。依托209国道、包茂高速、常张高速、张花高速、焦柳铁路,贯穿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市,加快我省西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鄂桂两省,纵贯南北的我省西部商贸流通通道。
2.两条东西向商贸流通廊道
北部长常张高速商贸流通通道。依托杭瑞高速、长常张高速、319国道,形成贯穿长沙、益阳、常德、岳阳、张家界五个市,辐射鄂赣渝三个省市,促进我省开发开放的北部商贸流通通道。
南部320国道、沪昆铁路商贸流通通道。依托320国道、沪昆高速、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形成贯穿长株潭、娄底、邵阳、怀化六个市州,辐射黔赣两省,促进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联动发展的商贸流通通道。
图6四大商贸流通通道示意图
(三)商贸中心与流通节点
《国家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将长沙市确定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衡阳、娄底、株洲确定为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结合湖南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规划长沙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商贸中心;规划衡阳、娄底、株洲、岳阳和怀化为全国知名的商贸副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相关行业发展;确定张家界、常德、益阳、湘潭、郴州、永州、邵阳、娄底和湘西州为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完善流通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布局。
图7流通节点规划布局图
长沙市: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将长沙市打造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强市。
株洲市: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建设大商圈,培育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培养大企业,将株洲市打造与服饰物流商贸和现代交通装备制造业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中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
湘潭市: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和分拨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向西向南辐射的商业窗口和区域性旅游商贸集散中心。
岳阳市:突出岳阳在环洞庭湖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岳阳沿江、沿湖、沿国家干线、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呼应“长三角”,着眼“中三角”,将岳阳打造成长江中游泛洞庭湖区域商贸流通中心。
常德市:依托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特点,打造服务华南、中南地区的农林初级产品、矿产原料集散交易基地,湘西北、湘鄂边界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商贸物流中心,繁荣的消费购物中心、生态品味舒雅的休闲游憩集散中心。
益阳市:对接长株潭经济圈,打造湘中北商贸中心城市,湘中北现代物流中心,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及环长株潭都市区农产品交易中心。
衡阳市:突出衡阳市商贸流通区域中心位置,以列入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为契机,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全国枢纽一级节点物流中心城市,服务湘粤赣、辐射珠三角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郴州市:以对接和服务“珠三角”和周边地区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公路口岸、铁路口岸、湖南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国际快件业务,使郴州市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的交通物流中心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地。
永州市:发挥永州作为湖南联接两广重要门户的作用,强化永州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辐射和影响力,提升服务能级,打造立足省内、服务湘粤桂的商贸流通区域中心城市。
怀化市:进一步巩固作为中国东中部与大西南的桥头堡和交通枢纽地位,发挥“黔滇门户”的作用,打造以铁路物流枢纽为依托的中转调配中心、辐射湘黔渝鄂的武陵山片区商贸流通中心、融合特色零售和现代服务的综合商旅城市。
张家界市:以加快推进“张家界市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为总目标,强化专业市场和流通枢纽地位,提升商品集散和消费集聚功能,突出旅游商贸和民族文化特色,将张家界市打造为世界知名休闲度假胜地、全国知名旅游商品集散地和武陵山片区物流节点城市。
湘西州:打造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商贸流通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中西部主要经济圈承接地带商贸集散枢纽的主要载体、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四省市边贸物流中心的战略平台。
娄底市:发挥娄底作为湖南中部主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与周边城市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造全国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湘中地区的“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全省工业原料交易集散中心。
邵阳市:发挥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和交通枢纽优势,建设省内物流节点城市,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消费中心。
(四)县域特色商贸增长极
在流通节点城市规划确定的基础上,综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需求,以省政府“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确定的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为基础,规划一批产业基础好、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县(市、区),形成以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流通、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带动的县域特色商贸增长极。
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规划布局农产品流通特色商贸县。立足湖南特色农产品加工基础,确定祁阳县、湘潭县、宁乡县、靖州县、洞口县、隆回县、桃源县、安化县、临武县、涟源市等一批发展基础好、产业知名度较高、特色优势突出的地区,规划布局以农产品流通、物流配送等为主的流通体系。
以特色制造业为基础规划布局制造业流通特色商贸县。围绕醴陵市、永兴县、汨罗市、双峰县、沅江市、常宁市、江华县、临湘县、邵东县等县城的特色制造业优势,加快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设施规划建设和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制造业流通体系,建设特色商贸县。
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依托规划打造旅游休闲特色商贸县。发挥湖南山水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休闲旅游基础,在新化县、凤凰县、新宁县、通道县、炎陵县、双牌县、宁远县、南岳区、资兴市、汝城县、宜章县等一批县区,布局餐饮、旅店、生态休闲等产业,发挥旅游集散功能,打造旅游休闲特色商贸县。
图8特色商贸增长极规划布局图
五、四大产业发展任务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内贸流通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品牌、特种行业稳步发展,全面激发商贸流通业发展活力。
(一)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1.批发业
加快推进市场转型升级、优化布局、创新流通业态。到2020年,批发业销售总额年均增长保持8%左右。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设施的分离,实现商流物流分离,销售配送同步。鼓励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新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转变。优化市场布局。加快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撤并、搬迁,并以商品交易市场群和集聚区为主要搬迁承接地。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交通设施,合理布局新市场。创新流通业态。创新电子交易市场、园区型市场、街区型市场、城市综合体市场、商贸城市场、物流园区型交易市场、连锁型市场、集群市场、产业链市场等多种交易模式。
2.零售业
以突出特色、扩大消费、方便生活为主线,加快构筑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零售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鼓励发展新型零售业态。鼓励城区引导发展购物、餐饮、娱乐一站式消费需求的大型商贸综合体,积极推动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的商场化改造。鼓励流通企业发挥线下实体店的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推动连锁便利店、连锁超市、网上商城和折扣店等业态发展。加快形成多层错位竞争的零售网络格局。引导中小型零售企业实行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居民区便利店发展;鼓励传统的夫妻店、食杂店转型;引导大卖场和单体百货店合理布局,优化发展。引导零售业特色化发展。充分利各市州在文化、历史、旅游、休闲等方面的资源禀赋,打造零售业在不同区域的特色,通过零售业集聚发展的牵引作用,促使城乡整体商业格局呈网络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多层级的消费广场、购物中心和商业网点。
3.住宿业
鼓励住宿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通过企业门户网站、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平台、与团购网站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开展网络客房预订等业务,建立网络营销体系;结合湖南各地城市消费需求,加快现有住宿业分类整合,新建和改造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星级酒店和国际品牌酒店,提高国际高端大型会议、大型会展和旅游城市接待能力;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不同需求的经济型酒店,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和连锁化发展。大力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度假休闲酒店、主题酒店、汽车旅馆、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满足大众的多方位消费需求。
4.居民生活服务业
力争到2020年,居民生活服务业营业额年均增长7%左右,跻身千亿产业行列。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企业达到50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年营业额达到30亿元,品牌上市企业1-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创新服务的模式和业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新技术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采取坐店服务、上门服务、钟点服务、预约服务、热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与社区商业的有机结合。与社区主动对接,将居民生活服务业提前介入社区商业的布点布局,推进建立基本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引导企业集中提供餐饮、洗衣、维修、理发、婴幼儿集中看护、老人集中护理等基本生活服务。不断完善服务网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消费圈。重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规范和流程,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借助湖南养老试点基金的支持,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与产业发展基金的对接。
(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1.电子商务
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5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把湖南打造为中西部电商产业生态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园和电商平台。在长株潭商贸核心区建设5-8个设施一流、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电商产业园;在每个市州至少布局一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基地)。依托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旅游、食品、建材、陶瓷、花炮、家纺、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培养壮大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现有行业平台向集交易、支付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力争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达到万亿级的P2C现货交易大平台和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大平台;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达到20个。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开展“湘品网上行”活动,拓展便民服务领域。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扩大进出口规模,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统筹跨境电商平台与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展。以韶山市等8个县(市)列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搭建以县为单位的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和电商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立健全配套支撑体系。加快设立电商分拨中心和快递分拨基地,在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一批标准化仓储物流设施,支持建设电商物流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和自动立体仓库。
2.现代物流业
力争到2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打造物流业完整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粮食、医药等行业物流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形成完整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物流园区与仓储设施建设。在商贸业聚集地、大型批发市场、口岸,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加强各类专业性的仓储设施与配送中心的建设,重点加强各类冷藏设施、农产品及农村配送中心、电子商务配送中心与医药配送中心等建设。力争到2020年,培育形成20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备、集聚集约发展的省级示范商贸物流园区,建设3-5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进物流智慧化、标准化建设。重点建设“两系统一平台”,即建立覆盖全省的仓储设施管理系统,智慧化物流分拨调派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着力推进基础类标准和运营规范、配送流程、质量控制等服务类标准制修订。
3.融资租赁业
到2020年,使湖南融资租赁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有序拓展,融资租赁业发展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依托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业。大力支持工业制造、大型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服务运营商、投资机构等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拓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全省优势产业市场。引导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设备等标的物的融资租赁业务。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管理体制。推动建立“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研究制定促进融资租赁的政策性文件,争取湖南更多融资租赁企业纳入国家试点,引导外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建设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探索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租赁保险产品。指导企业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和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客户风险评估机制。积极稳妥发展售后回租业务。
(三)鼓励特色产业树立品牌
1.会展业
力争到2020年,将湖南建设成会展产业大省,将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中部会展业核心城市区。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加快全省形成“一中心四板块”的会展业发展空间格局,即以长沙为中心,形成长株潭、洞庭湖区、大湘南、大湘西四大板块。加快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郴州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鼓励株洲、湘潭、岳阳、张家界等市规划建设集国际会议、展会、演艺、赛事、接待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对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湖南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岳阳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等进行提质改造。加大会展品牌培育。创办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主题论坛,培育一批高端会议品牌,积极引进国际性大型会议,做大做强特色节庆活动和旅游市场。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年举办5-15万平方米的常态化大型展会15-20个,15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展会4-8个,承办20个以上国际性大会或国际性活动;培育、引进5个以上国家级、国际性会展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会数据库和展会信息发布平台,开办“湖南省会展网”,推进数字化展馆建设,建立会展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和会展风险预警机制。
2.湘菜产业
到2020年,餐饮业营业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提高湘菜品牌知名度。充分挖掘湘菜特色,着力打造名菜、名店、名师,推动在长沙重建詹王宫,设立湘菜博物馆。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湘菜餐饮企业整合产业链。重点扶持品牌餐饮企业到省外、境外开设分店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全省性、全国性湘菜连锁经营企业30家,建设20家以上餐饮产业集群(集团),进入全国百强餐饮企业达5家。加快湘菜研发与创新。积极扶持湘菜研发中心与餐饮企业、食材调料供应商、厨房用品供应商合作,重点支持有地方特色的湘菜原辅材料基地建设。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餐饮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组成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湘菜加工、制作和包装技术,建立先进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湘菜产业触网步伐。推进湘菜标准化。制定部分湘菜名品的制作加工工艺流程及标准。编制制定湘菜产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及使用标准,启动“两型餐饮”标准的制订工作,推动“中国宴席预制菜标准化”工作。
3.再生资源产业
到2020年,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年产值达到2500亿元,提升全省生态文明水平。分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推进以三级网络为基础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市,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大力发展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回收企业对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分选、拆解、破碎、加工利用技术和装备升级,积极推广清洁冶炼与回收利用技术。改造提质一批和新建一批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利用试点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85%,主要品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利用量达到1330万吨,占资源消耗之比超过50%。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大力推进长沙(浏阳专区、宁乡专区)国家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工程机械零部分、机床、轨道装备、汽车零部件、矿机、农机、药机、办公用品等产品再制造。
(四)推进特种行业稳步发展
1.典当业
着力培育一大批“大而强”、“专、精、特”的现代典当企业,到2020年,典当总额年均增长10%,培育2-3家连锁化、品牌化的龙头典当企业。提高典当业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鼓励开发创新业务经营方式,不断丰富当物品种,拓展绝当物品销售方式和渠道。通过建立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优质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防范和查处违规经营的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系统数据实时监控。建立完善典当企业准入退出制度。
2.拍卖业
大力推进拍卖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使全省拍卖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省拍卖成交额年平均增长10%,达到235亿元,过亿元的拍卖企业增加至50个。在继续做好政府部门法院委托拍卖及传统拍卖标的拍卖的同时,大力拓展社会委托拍卖资源。积极拓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林权等拍卖业务。加快新兴专业拍卖市场建设。与主要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建设农产品果蔬拍卖市场。推进诚信建设,完善拍卖企业违规违法经营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建全全省拍卖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创建诚信经营示范企业。重点建设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拍卖中心,打造成为全省样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拍卖企业和拍卖师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3.旧货、直销等行业
推进旧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旧货流通主体。切实抓好旧货从业人员的从业培训与旧货鉴定估价师的资格考核、认定和监管工作。有序发展直销业。认真贯彻《直销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办法,按照商务部的统一部署,积极促进其稳健发展。
专栏五
千亿产业推进工程。商务部门分产业制定促进流通千亿产业发展的支持意见,实施一批流通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流通产业基地、园区和流通强县,重点支持打造商贸物流、居民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湘菜、酒类流通、药品流通六个千亿产业。支持商贸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商贸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水平。支持建立家庭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支持居民服务业企业创建品牌,连锁发展。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交易市场、旧货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支持湘菜企业建设食材基地、开设连锁店、创新技艺和研发菜品以及湘菜宣传推广、职业培训和标准制定。支持湘酒品牌宣传推广、湘酒市场开拓、酒类流通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诚信示范创建。支持实施“放心药”下乡工程和“湘药出湘”工程。
六、完善三大体系
加快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现代市场发展,加强监管服务,构建架构完善、协调有序、便捷通畅的商贸流通保障体系。
(一)流通网络体系
1.构建四层三重三级的流通架构
形成四层流通等级体系。形成省级-市级-区(县)级-社区(乡镇)四层流通等级体系。完善商业等级体系和设置规范,制定商业街区建设标准,引导各类商业街区、社区商业按标准在全省铺开。推动各类商业集聚区商业氛围和特色的形成,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商业网点体系。构筑三重物流服务时域圈。构筑以长株潭为中心的三重物流服务时域圈。即打造面向长株潭城市群重要产业基地、商品集散地、城市消费功能区的1小时区域配送核心物流圈;打造面向省内城市的4小时区域分拨及配送物流圈;打造面向全省任意地点的24小时终端配送物流圈。打造三级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打造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终端三级共同配送体系。在重点物流园区布局分拨中心,贯通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节点,实现道路货运与水路、航空、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以物流分拨中心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在城市外围、高速公路通道接口地区,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公共配送中心,完善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以公共配送中心为依托,在居住区、商务区等规划设置一批公共货物装卸点、集散点和货车停车泊位,增强城市末端配送服务功能。
2.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
提升城市核心商圈。引导新老商圈突出特色、均衡布局、提档升级、错位发展,推广智慧商圈建设。建立核心商圈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建设规范,优化核心商圈交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重点完善长沙火车站商圈、长沙东塘商业中心、株洲中心广场商圈、岳阳东茅岭商圈、衡阳火车东站商圈等大型商圈的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现代流通综合体、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大型品牌折扣店、主题购物公园等。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统筹规划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形成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示范社区、社区便民店立体商业网点体系,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便利化水平。以社区便利店为重点,推动社区商业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到社区开便民服务店,形成城市社区十分钟便利消费圈。再造县乡流通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和示范镇建设,建设100个左右县城、1000个左右乡镇流通综合体,打造县域实体网点平台、物流共同配送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流通链金融服务平台,实行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对接渠道,实现县乡流通再造。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方面资源,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加大农家店建设改造力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3.构建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日用消费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设施功能,努力形成集中度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经营规范的品牌市场。推进长沙、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等交通优势突出地区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形成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基地。加大长沙、张家界、怀化等重点城市会展设施升级、建设力度,提高会展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便捷惠民的生活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业态配置,鼓励建设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看护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社区O2O发展。在有条件的中心乡镇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综合体,打造乡镇小型商圈。加快对老旧小区生活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生活必备设施的建设。
(二)现代市场体系
1.消费品市场
围绕高铁、高速等交通出行方式变迁,优化消费品市场布局,将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消费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消费品市场集群,巩固高桥大市场、株洲服装市场等传统优势消费品市场基础上,着重加强国际高端消费、文化旅游消费、信息消费、运动健康消费等市场和商圈建设。迎合体验经济发展,深入挖掘湖南山水、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鼓励特色资源体验式发展,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购物、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特色鲜明的体验消费节点,为湖南及周边地区游客提供假日休闲特色商业服务,打造区域性特色体验消费目的地。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经营特色、文化特色的多功能、多业态商业街区。
2.农产品市场
充分对接《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发挥湖南在全国农产品流通中的枢纽地位,打造长江中游农产品市场集群的核心极。着力建设三层次农产品市场体系:以长株潭地区为重点,依托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以14个市州3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各地区根据区域发展,合理构建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规划配置菜市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便民菜店、农产品连锁销售网点等,丰富居民“菜篮子”、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合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的产地集配中心、田头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形成由产地集配中心、田头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共同组成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力争到2020年,直销大幅提升,订单农业、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新型流通模式广泛采用。基本形成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40%、55%以上,全省新增现代化冷库库容300万吨。
3.生产资料市场
围绕我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建立辐射全国的产地市场,大力培育与地方支柱产业衔接配套、以所处地理位置为物流集散地的中心市场。加快对现有生产资料市场的改造提升,实现市场业态创新和市场流通现代化,引导市场建立以商品展示为主、内外贸融合、商流物流分流发展的经营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湖南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建立300种生产资料调查样本企业库,突出对能源、黑色金属、农业生产资料等7大类主要生产资料的供求、价格、库存和订单四项指标跟踪预测。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鼓励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整合内外资源,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增强信息、交易、加工、配送、融资、担保等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由单纯的贸易商,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
(三)监管服务体系
1.加快流通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推动各地建设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依法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在行政管理中依法使用流通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管理。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商品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建立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综合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按照信用级别向入驻商户提供差别化的信用服务。支持建立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支持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险、商业保理等信用服务行业加快发展。鼓励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建立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企业信用交易记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推动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2.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市州和县市区专职商务行政执法队伍覆盖率。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优化执法人员结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健全举报投诉服务网络,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加强12312举报投诉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拓展12312功能,提高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社会认知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推进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和流通企业信息公示,加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切实加强湖南两法衔接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覆盖。加大对破坏内贸流通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的打击力度,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常态化。
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湖南内贸流通“九库一平台”综合数据系统。“九库”是在完善已有的商业数据库、生活必需品储备监测网数据库、应急商品数据库、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网数据库、生猪屠宰统计数据库五库基础上,加快建设专家数据库、服务机构数据库、商业集聚区数据库和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数据库,基于湖南政务云平台建设,推进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开放,加强内贸流通企业的信息数据集成,建成全省性的内贸流通大数据采集网络和交互中心。“一平台”为大数据监测预测预警平台,加强对全省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适时开放政府流通数据,鼓励市场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大数据的挖掘推广应用,开发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
4.创新市场应急调控机制
按照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原则,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建立含生产生活必需品在内的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商品储备管理体系。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扩大肉类、食糖、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政府储备规模,增加小包装粮油、方便食品等应急商品的商业储备。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和骨干流通企业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储备商品定期检查检验制度,确保储备安全。推广商业储备模式,推进商业储备市场化运作和储备主体多元化。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优化样本企业结构,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建设应急商品数据库,保障信息传导畅通和组织调度科学有序。
七、实施四大战略
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举措,加快推动商贸流通发展方式创新,着力实施“开放融合”、“流通现代化”、“主体提升”、“消费升级”四大战略,全面推动商贸流通业升级转型。
(一)“开放融合”战略
1.促进区域一体化
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推动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沟通协商,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物流主干道,加快湖南与湖北、江西的协调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的建设,打造长江商贸走廊。深化湖南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借助广东的对外贸易优势、广西的沿边优势,推动湖南的商品进入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加强与贵州、重庆的合作,推动武陵山区域的跨省合作,对接“渝新欧”铁路线,强化湖南与重庆在“丝绸之路”经贸合作。推进大流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的对接,提升京广、沪昆两大流通产业集聚带消费集聚、产业服务的功能,加强区域衔接。加强边贸市场建设。对全省38个省际边界县(市、区)以及吉首、武冈2个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开展边贸促进工程,强化与周边省市的边境贸易。
2.加快内外贸融合
畅通“湘品出境”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建设“海外仓”、开展跨境电商,与当地批发市场、零售店、专卖店合作等方式,加快推动境外投资和营销网络布局。抓住长沙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的契机,发展一批连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国外优品入湘。促进日本、韩国、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优质外贸商品进入湖南市场,探索在长沙金霞保税区、岳阳城陵矶、衡阳保税区、郴州保税区、湘潭保税区等地建立大中型外贸商品折扣中心,形成外贸产品内销新渠道。加强口岸建设,优化口岸服务。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口岸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通行能力、功能资质和监管服务水平。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改革,改进优化口岸通关服务。
(二)“流通现代化”战略
1.提升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
实施“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计划,推动流通方式创新升级,加快流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深化和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大力推广“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百货、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专业市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开设网上商城。鼓励商贸批发零售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采购、库存、销售、配送等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支持发展制造业网络直销、社交网推广、网络团购、物联网应用等电子商务新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交易”(O2O)等经营模式。推动流通企业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导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市场拓展、精准营销和优化服务,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利用大数据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提高市场调控和公共信息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大力推广RFID、GPS、GIS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车辆管理、仓储管理、身份识别等流通领域的应用,提高商贸流通智能化水平。
2.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
以标准制修订工作为基础,以标准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增强流通标准化建设的系统性、导向性、实效性与科学性。着力抓好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居民服务业、会展业、融资租赁、再生资源、商业保理、特许经营和新兴服务业标准制订;加大内贸流通领域节能降耗标准化工作力度,建立“两型餐饮”、“两型仓储”、“两型门店”、“两型产品”等绿色认证标准;进一步加强批发、零售、成品油、拍卖、典当、旧货流通、汽车流通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餐饮、住宿及家政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继续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工作,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加强鲜活农产品预冷、冷藏设施及冷链物流有关标准制订。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政府支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内贸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推动建立经营场所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制度,倡导流通企业以标准为依据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加强流通领域质量检测和认证认可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认证认可机构和质检机构开展标准化认证认可和质量检测工作。建立流通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及时介绍流通标准化工作最新进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流通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3.推动流通集约化发展
推动流通企业绿色发展。结合“两型”商务试点工作,推动传统流通企业绿色发展,全省流通企业“十三五”期间实现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创建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实施流通领域低碳行动,引导商品交易市场、餐饮、仓储、酒店、成品油等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能源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绿色低碳运营流程和管理机制。创建一批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绿色仓储。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合理组织物流配送路径,降低车辆空驶率。鼓励企业采购商务部推荐的《绿色商品目录》所列产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开展“限塑行动”,严格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提高连锁经营在零售、住宿、餐饮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国内知名连锁经营品牌,提高连锁经营的现代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提升流通企业管理水平。鼓励企业优化商品品类管理。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向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及商业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发展。
(三)“主体提升”战略
1.打造商贸流通骨干企业
着力建设一批支撑商贸流通发展、国内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引导支持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湖南家润多超市有限公司、长沙通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商贸流通骨干企业通过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等途径做大做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动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强化省商务厅与湖南股